新里程医院集团CEO林杨林撰写的《“大健康”领域变革在即》全文刊登在《中国改革》2020年第4期,并被封面推荐。
《中国改革》于1986年创刊,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以倡导和宣传改革、记录和研究改革、探讨和推进改革为宗旨。
现由国家发改委主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财新传媒编辑运营。
它是唯一承担改革宣传任务的国家级刊物,也是中国经济、经济计划管理核心期刊,曾被评为“国内一流的中央级改革类时政评论刊物”“中国大陆在海外最受欢迎的五大经济类刊物之一”等,在海内外政治、产业、学术界皆享有盛誉。
“大健康”领域变革在即
过去十年,医院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全民医保带来的政策性红利;
如今的产业棋局中,棋局重设、规则重构、关系重建、角色重塑;
未来十年,医疗机构的主要矛盾将是老龄化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精细化管理为基础的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
2019年12月24日,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在正常诊疗中,遭到一位患者家属恶性伤害,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杨文医生的悲剧发生后,有位同行医生在朋友圈写道:今生颈血洒白袍,来世不入杏林中。
医生这个从古至今救死扶伤的群体,却被各种道德绑架,活成了弱势群体。跪着的医生,治不好任何一个站着的病人。
1
生产力的脚步已大步前行
生产关系的灵魂没跟上
过去两年,全球标准下快速崛起的创新药、投入巨资研发加速国际化的医疗器械、依托人工智能支撑的医疗信息化、卸下宏大主题回归场景运用的医疗大数据,在需求井喷和资本加持的双重助推下,医疗领域的生产力一日千里。医疗行业的所有参与者,厂家、医生、患者、投资者,都在为医疗技术的万马奔腾感到热血沸腾。
但医疗领域的生产关系,却还只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事业单位编制标签的医护人员、只闻其声不见落实的去行政化改革、体现道德高度却无法体现工作价值的分配机制、单一狭窄始终无法百花齐放的晋升通道。在一个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时代,人才流动的玻璃门坚如磐石,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多点执业,解决不了人才流动。多点执业是战术问题,组织的忠诚度是战略问题。从编制到晋升、从职称到绩效,医生有多依赖组织,就有多在乎组织。
多数人仅看到医疗行业的十万亿级市场,看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需求和机会,但忽略了医疗行业生产关系的复杂性。在生产关系严重滞后于生产力的背景下,医疗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医疗技术进步太快,而医疗组织进阶太慢,双方的巨大摩擦将使行业发展迟滞。
“健康中国”战略为医疗领域的生产关系变革提供了顶层设计。对于所有非政府财政出资的医院和产业投资者,国企混改和互联网医院将在战术操作层面上提供两剂不可多得的“药方”。特别是对于全行业体系化混改的国企医院,混改在机制上的改革,尤其是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的改革,就抓住了生产关系的活水源头,可释放出医院的巨大生产力;互联网医院则可以解决效率问题,只要政策稳定监管合理,疏通生产关系上的这个管道节点,可为线下医院提供巨大的赋能。
2
需求的双臂徐徐张开
供给的拥抱迟迟未到
2020年1月11日,国家发改委表示,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转型。同时,居民人均医疗消费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长。在需求端,大量中产阶级期待获得优质、便捷、可及、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在供给端,在数量上只占0.22%的三级医院机构承担了19.02%的诊疗任务,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社会主要矛盾提及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医疗领域跃然纸上。
与中产阶级医疗需求相对应的,是老龄化需求。2018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2.49亿,占总人口的17.9%。与之相对,2018年新出生人口1500多万,同比降幅超过10%,2019年这个数字大约只有1100万,降幅超过20%。断崖式下跌的新增人口和骤然加速的老龄化,导致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问题转为结构问题。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老龄化所带来的慢病需求、康复需求、治疗需求、健康管理需求,甚至是呵护生命最后一站的安宁照护需求,成为医养领域的监管者与参与者需要耐心攀爬的一座倏然而至的高峰。目前,在这个领域的供给端,存在着床位缺位、定价缺位、照护标准缺位、长期照护险缺位等诸多问题。
欧洲一个国家平均人口是1500万,中国老龄化人口目前是16个欧洲国家之和,到2049年超过30%的老龄化则意味着养老就不仅仅是解决供给和需求错配的问题,更是对失衡人口结构下公共治理体系的规划、建设、改革与整合,这需要供给侧的顶层设计和操作细则。
3
公益属性乘风破浪
管理属性翘首以盼
毋庸置疑,医学行业和医疗机构天生具有公益性的一面,无论是治病救人的业务性质,土地资产的划拨性质,事业单位的机构性质,医保全覆盖的支付性质,还是执业许可证的非营利性质。但是,这不排斥医疗机构在管理属性上的机制改革,比如战略规划、绩效改革、成本控制、服务创新、品牌提升、数字化运营。
建立医院的初心不可以是盈利,但医院可以有盈余。盈余是结果,不是目的,它可以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实现,包括技术突破提升医生价值、绩效改革提高经营效率、成本控制防止跑冒滴漏、服务改善提高患者满意,这不仅有利于医院软硬件改善和人才聚集,更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股东可持续投入。
每次沸沸扬扬的医闹砍人事件,背后与医疗机构的管理属性缺失有诸多相关。社会已经习惯性塑造医疗机构的公益化、医护人员的道德化和患者病情的神圣化。病人来了就必须保证治好,一旦解决不了,首先拿医生是问。人们买到假货,在餐馆吃到不合口味的饭菜,不能随便拿刀砍店家,医疗服务业也同样应当如此。
医护人员工作“白加黑”,支付体系医保全买单,这个本是最温暖、最崇高的行业环境,却面临最扭曲、最激烈的体系矛盾。办医首先必须遵循公益属性的医学规律,但管理属性的经营规律亦可以老树长新芽。
4
潮水褪去
裸泳者众
2019年11月,治疗2型糖尿病的达格列净片的厂家代表,坐在国家医保局谈判专家面前,内心应该是百味杂陈的。伴随着那段著名的灵魂砍价,“4.4元的话,4太多,中国人觉得难听,再降4分钱,4.36,行不行”,药企最终同意以全球最低价4.36元成交。
自2018年5月国家医保局挂牌以来,医保局与药企进行了四次谈判:第一次,2018年9月,17种药品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平均降价达56.7%;第二次,2018年12月,带量采购,中标的25个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这直接带来医药股蒸发6000亿元市值;第三次,2019年11月,70个药品通过谈判,价格平均下降60.7%;第四次,2020年1月,77家企业中标,平均价格降幅53%,最高降幅达98.33%。
2019年10月23日,国家医保局印发通知,30个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试点城市要严格执行DRG分组方案;2020年1月6日,京津冀及黑吉辽蒙晋鲁,9省开展医用耗材联合带量采购,耗材带量采购大幕正式拉开;1月8日,浙江省医保局发文,全省定点零售药店只能加价15%,且最高只能加价200元,这意味着定点药店50%以上的药品品种都要被限价。
潮水褪去,游戏规则变天了。过去十年的医院高速发展,背后是全民医保带来的政策性红利。以人口红利为重要指征的GDP高速发展,让全民医保有了可能,而全民医保铺就了医疗全行业的基础设施,这才有了大健康行业的十年集体狂欢。这如同高铁和4G网络,造就了四方八达的物流网络和触手可及的移动互联网,才有了众多高科技企业的上市盛宴。
医保局,不仅是医保管理者,更是规则制定者和行业重构者。医院实行DRGs付费,药品实行带量采购,耗材实行带量采购,直接的结果就是:厂家的高利润结束了,医药代表的好日子结束了,经销商的高差价结束了,医生多年的合作伙伴关系结束了,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结束了,医院业务量的高速增长结束了。在这个产业棋局中,曾经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不重要,棋局重设、规则重构、关系重建、角色重塑。
未来十年,医疗机构的主要矛盾将是老龄化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精细化管理为基础的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临床行为将在区域范围内从“不可比”变为“完全可比”,医疗机构将被迫回到以价值医疗为工作核心。对那些没有技术优势、没有成本优势、没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医疗机构,除非你转型做消费型医疗,否则终将被淘汰。
为之雪上加霜的,还有资本的退潮。进入2019年,买医院的人少了,卖医院的人多了,还有很多买了不到三年就转手卖了。
三年前,很多人以为医院躺着就能挣钱,以为投资医院可以做市值管理,以为做PPT就等于投后管理,以为药品公司理所当然与医院协同,以为价高者得然后总有接盘侠等着接下一棒。
当中国经济狂奔40年后,2019年成了分水岭:市场没钱了,股票爆仓了,债务违约了,现金流枯竭了,主营业务停滞了,To VC模式不灵了。三年后,当初激进的投资者如今多数成了彷徨的看空者。
医院投资是社会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投资,不是简单的资产买卖,更不能当作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多基于个体项目,服务于短期考核,但医疗行业从来不是。医疗行业是一个逆经济周期行业,任何一个点、线、面的考虑都没有实际意义,趋势和方向才最重要。没有人认为梅奥诊所只是一个诊所,也没有人认为协和医院只是一家医院,他们都代表了穿越时空的人文、文化、精神、使命。所以,医院投资者必须是也只能是商业的长期主义者。